HE LAN SHAN WANG PING
近日有网友爆料,广西桂林平乐县政府网站上的《平乐县森林防火规划(2023—2030年)》个别段落有抄袭嫌疑,其关于平乐县水文的介绍和湖南安化县的水文介绍几乎一模一样。广西桂林市平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情况通报:该信息基本属实,县政府有关部门审核把关不严。我县将及时修正发布,加强公文审核把关。(7月15日《潇湘晨报》)
又是一起官方文件“跨省抄袭”的闹剧。从东北某市“克隆”其他城市规划文件,到中部某县照搬上级政策解读,公文抄袭现象呈现出从“个别行为”向“群体症结”演变的趋势。这种“路径依赖”不仅消解了政策文本的权威性,更在潜移默化中侵蚀着政府部门的公信力根基。
政府文件是政策执行的依据,更是公权力严肃性的体现。规划文本中出现大段抄袭,不仅暴露了工作态度敷衍、责任意识淡薄,更损害了政府公信力。水文数据作为区域防火规划的基础信息,本应经过严谨调研与科学论证,却沦为“复制粘贴”的产物,这种形式主义作风削弱了规划的实际指导价值,也让群众对政府工作的专业性产生质疑。当公众发现两地水文描述中连乡镇名称都张冠李戴时,这种“低级错误”背后的管理漏洞已远超技术层面,直指行政体系的运行效能。
网络图片
平乐县政府的情况通报承认“审核把关不严”,这看似简单的八个字,实则揭示了基层治理的深层困境。首先是责任意识的淡漠,部分公职人员将公文写作异化为“材料拼凑”,把政务信息平台当作“文字仓库”,这种心态折射出对公共服务的错误认知。其次是流程机制的漏洞,从起草到审核的各个环节缺乏有效监督,如同没有安装过滤网的管道,让错误信息畅通无阻。最后是专业能力的缺失,部分工作人员缺乏基本的信息甄别能力和文字处理素养,在数字化时代反而暴露出“本领恐慌”。
森林防火规划本应指导火险排查、设施建设与应急演练,但抄袭水文暴露其从诞生之初就与在地实践脱节。规划文本长达八年时效,却对关键地理信息草率处理,侧面反映文件制定者对其实际效用的漠视。值得警惕的是,此类“纸上规划”在基层并非孤例:从防汛预案照搬内陆模板,到脱贫总结复制他县案例,文本空转消耗着公共资源的效能,更消解了政策落地的严肃性。
根治官方公文抄袭痼疾需三重突破:其一,压实“谁委托谁负责”的主体责任。平乐县政务公开指南明确行政机关是信息发布责任主体,委托第三方不能成为免责借口,亟需建立“起草-审核-校验”的多重责任制。其二,引入技术防伪手段。借鉴绵阳市对伪造红头文件者追究刑责的案例,可通过区块链存证、文本查重系统等技术工具筑牢防火墙。其三,激活公众监督机制。此次事件源于网友爆料,说明社会监督是纠偏利器,应畅通如平乐县政府官网“依申请公开”渠道,让阳光成为最好的防腐剂。
政府文本的权威性根植于对真实的敬畏、对专业的恪守。公文纸页上的墨迹,应该是政府公信力的刻度。当平乐县的规划文件中赫然流淌着异乡的河流,公众目睹的不只是文字抄袭,更是基层治理中责任意识的决堤。若不能以刀刃向内的勇气重塑公文生产链条,今日可抄袭他县水文,明日或可虚构民生数据。唯有将每一份文件都视为政府信用的抵押,方能在公众心中筑牢信任的河床。(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徐刚)